夏廷献 | 一个成熟军人的使命担当

金羽毛文苑  2021-05-15 07:00:00



为吴纯光著《百年海战大观》撰写的序言


一个成熟军人的使命担当

——中国海洋大战略的艰难探索


文 | 夏廷献 


欣闻出版社决定将吴纯光著《20世纪大海战》以《百年海战大观》再版推出,感到出版社很有眼光——看到了作者早在十六年前就提出、十三年前完善的“中国海洋大战略”在时下建设“海洋强国”中的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

中国是海洋大国,国人同海洋打了几千年交道。遗憾的是,从春秋吴国同齐国在黄海上开战,到明朝郑和七下西洋,再到晚清甲午海战……始终没有形成自己的海洋大战略。自然也就谈不上战略观念、战略意志、战略部署、战略准备,以至于不断遭到东洋、西洋强盗从海上的多次野蛮入侵,给中华民族带来了罄竹难书的深重灾难!留下的后遗症至今仍然时时折磨着国人的心灵。

1949,中国人民站起来之后,有了“环球同此凉热”的眼光,看到了“四海翻腾云水怒”,树立了“可下五洋捉鳖”的决心,开始关注海洋、建设现代海军。但由于种种原因,在海洋国土遭到不讲历史、不讲地理、不讲法理的它国胡搅蛮缠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下,在合法海洋权益不断遭到它国无端侵扰的情况下,我国的海洋战略却一直缺乏系统研究,更谈不上顶层设计。人们急切地呼唤“中国海洋大战略”的问世,期盼有名望的专家、学者、教授关注海洋,研究战略,造福子孙。

让人们没有想到的是,这件事关国家生存发展、前途命运的一项大任务——建构“中国海洋大战略”,竟由一位政工研究员吴纯光在业余时间独自默默完成了。32万字的理论专著《太平洋上的较量——当代中国的海洋战略问题》,今日中国出版社1998年10月隆重出版,是该社探讨“中国问题”系列丛书中唯一一本军事理论著作,也是海洋大国第一次响亮发声:中国有了海洋大战略。一位很有名望的军事理论家得知作者的身份后惊呼,不可思议,难以想象。

的确“不可思议,难以想象”。时年40出头的吴纯光,没有什么教授职称,也没有军事专家头衔,更没有谁分派他这个大项目。他也没有向谁报这个大选题;也没有向谁提出过配个助手,更没有年年申领什么科研经费……他,完全是自觉自愿、自主自励、自力更生地制造出了这个“特需精神产品”。

吴纯光为何对中国海洋大战略情有独钟?又是怎样埋头闷声单枪匹马完成这个重大任务呢?简单一句话说,来自军人的使命感!

吴纯光在海军航空兵不同岗位工作近20年,走遍了万里海疆的几十个海军航空兵机场,对海航官兵特别是飞行员对航空母舰的盼望心情有着深刻体验。调入海军机关后,又经常跟随海军首长到水面舰艇和潜艇、陆战部队调研考察……特别是通过对“飞行员舰长柏耀平”的全面采访,使他对我国海军新型装备和海军战略使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他深深感到 ,只有将海军的“五大兵种”(舰艇、潜艇、航空兵、岸导、陆战队)统统地融入到国家海洋大战略的系统中,才能真正发挥其捍卫国家海洋权益、维护世界和平、复兴中国的作用。

在强烈的使命感和创造激情驱使下,吴纯光在高效率高质量完成本职工作之后,“跑”“泡”国家图书馆,像开足马力的潜艇一样,潜入太平洋,潜入大西洋,潜入五洲江河……披星戴月、殚精竭虑、呕心沥血,一部沉甸甸、厚实实的 “中国海洋大战略”专著,如蛟龙跃出水面,横空出世!成为研究“中国问题”丛书的一大亮点。

这个“亮点”引起了境外关注,给作者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祸端。据悉,不愿看到中国和平崛起的潜在对手制订有一套完整的“猎鹰计划”——通过利用中国体制的某些弊端,让中国最出色的智囊停止思考或销声匿迹……潜在对手的“猎犬”闻到了吴纯光在书中发出的构建中国海洋战略的信息,抓住书中涉及到的中国是否建造航母问题,利用媒体以“中共海军上校吴纯光主张建造航母”为题,别有用心的进行了肆意“炒作”……

潜在对手的阴谋立竿见影。跳出上千年“农耕文明”思维的吴纯光,以军事思想家的战略眼光全方位深入系统研究,拿出“中国海洋大战略”的开创性成果后,看到的不是鲜花,听到的不是掌声,得到的不是立功证书,而是种种“批评责难”和被上峰责令“写出深刻检查”。

怎么会是这样?怎么能够这样?!

提出“海权论”的美国“海军上校马汉”,被总统请进了白宫,任命他为海军学院院长,使他的理论支撑起一个建国仅仅百余年、就跃居世界历史悠远民族之上的大国,并一直保持国力昌盛和海上霸权地位。

中国的“海军上校吴纯光”, 写出一部具有国家意义的著作后,不被赏识也就罢了,竟然被责令“写出深刻检查”?太离谱!太荒唐了!

1998,一个平常年份。对作者的人生选择来说却不平常。具有独立人格和坚持真理的吴纯光,没有选择“遵旨”写出“深刻检查”,而是我行我素、依然故我。于是,在一种特殊的“都懂的”政治生态中,这位崭露头角的思想者被无情的“边缘化”了。

“边缘人”吴纯光,没有低头,没有自弃,没有沉沦,而是“化责难为动力”,“深刻检查”思考书中的不足之处,更加深入的研究中国海洋大战略,继续利用业余时间,“跑”“泡”国家图书馆,贪婪阅读人类海战特别是近代海战史资料,从世界海军史和百年海战史中寻求破解中国现代海军为何“不能讲航母”的匪夷所思现象……

2001年7月,吴纯光又拿出了一部有着鲜明针对性的研究成果——36万字的《20世纪大海战》(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吴纯光在序言中谈到出版这本海战史书的意义时指出:在我们满怀信心地跨入充满希望的21世纪的重要时刻,作为人民海军的一员,笔者感到有必要对过去的100年里海上激烈的争战作一简要的回顾。以此加深人们对现代海军在维护国家利益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的认识,从而使前进中的中国和中国人民切切实实地体会到毛泽东同志在半个世纪前发出的“一定要建立强大的海军”的历史意义是多么深远。

在这部新著中,吴纯光仿照被称作“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的《史记》作者司马迁笔法,在每个战例后面都写上一段起着提纲挈领画龙点睛作用的“编后点评”(如同《史记》中的“太史公曰”)。他对这些战例的分析、审视、综述和点评,言简意赅,切中要害,脍炙人口。许多点评直指类似“航母不能讲”等我国海军现代化建设中存在的弊端及其严重危害,引人思考,令人反省,促人猛醒。

“向北望星提剑立,一生长为国家忧”(唐诗)。吴纯光,“修过地球”,上过大学,从连队指导员到高级机关的研究员,一路走来,一直在读书,一直在思考,一直在笔耕。他以自己撰写的大量新闻、政研、杂论为基础为阶梯,层楼更上,站在“小小寰球”之上、历史制高点之上、未来世界发展趋势之上,以一个成熟军人的理性和史学家的智慧,一步一步,循序渐进,扎扎实实谱写了“中国海洋大战略”三部曲:

第一部是论述文学“飞行员舰长柏耀平”(《清明》杂志1998年5月号刊出);

第二部是《太平洋上的较量——当代中国的海洋战略问题》,今日中国出版社1998年10月出版;

第三部是《20世纪大海战》(现《百年海战大观》)。

三部曲的主旋律是大国情怀,大洋情怀!他引经据典,精心梳理,纵横捭阖、战役研究、战例剖析、人物综述、画龙点睛点评(久积于胸的感慨之言),使海味浓郁的三部曲交相辉映,独树一帜,傲立潮头。其艰难经历令人唏嘘,其执着精神令人敬佩, 其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志士风度令人赞叹!令人折服!!

放眼世界,放眼未来,在政治疆界、军事疆界还存在的情况下,经济一体化改变不了什么国家安全大格局,国家的生存与发展日益取决于在大海大洋上的较量。中国梦能否实现,海洋战略是决定性因素之一。笔者作为一名海军老兵,期望吴纯光在这本“大海战”和之前的“大较量”中提出的“大战略”,能够进一步引起有识之士的重视,成为“海洋强国”决策者、执行者的案头书,成为军事院校尤其是海军院校学生的参考书,成为大中国向大海洋迈进的一个精神助力器。

1998年,海军普通政工干部吴纯光,正式提出“中国海洋大战略”。2001年,他又通过“百年大海战”梳理强化了这个大战略。时光逝去,思想长留,哲理永存!再版之际,赘言如上。

是为序。

2014年4月30日于北京丰台





欢迎关注本公众号